一個人想要決策一件事情,有幾個步驟非常的重要,有些人只在第一個步驟,有些人會在最後的步驟. 第一個步驟就是:感知 也就是很多專家一直告訴我們的,孩子要會表達自己的感覺,「他好兇我好怕!」 這也就是孩子可以明確的說明了,他害怕的原因。 「你這麼兇的跟我講話,我很不舒服!」 有很多人一直在這一步,從來沒有離開過。 例如:「你在兇三小!」 「你在看三小!」 這就是長大版的告訴你「我不舒服!」 第二個步驟就是:認知 這一個部分就是,聽到別人很兇的時候,將語氣跟內容分開:「雖然他語氣很兇,但是他罵的內容很合理,如果是我站在他的立場,也會這麼的生氣。」 這是因為有「立場」、「過濾」、「角色」的認知系統,才可以進到這樣狀況,這也是在每次感知不爽的時候,必須強迫自己思考過濾的一個過程。 第三個步驟就是:決策 也就是經過了感知之後,強迫自己下來思考,一次又一次的練習,然後決策要採取什麼樣的立場跟角度還有選擇自己接下來的走向. 「身為媽媽面對孩子的危險跟事情,一定會焦慮,焦慮的時候問話就不會很溫柔,這是難免的,所以我只好耐著性子跟他說。」 「這個人凡事都對我輕聲細語,我想要什麼都順著我,甚至帶我到處去玩,給我無限暢遊手機跟遊戲,不會像別人一樣提醒我快要會考了,需要收斂,他的背後動機很可疑,我要好好的思考表面對我好的人,輕聲細語對我的人,是不是也真心的為我的人生著想。」 第四個步驟是:行動 「我發現每次大型模擬考他都慫恿我一起上線打遊戲,我覺得背後動機不純,所以我決定……」 「他雖然每次語氣都不是很好,但是,內容都是站在我的立場為我思考,所以,即使我不認同某些觀點,我也非常感謝他的好意,這是一個值得交的朋友。」 台灣很多的教養,都是在第一個階段,第二階段改變認知就非常非常的難,後面累積所有的人生經歷,在每一次人生經歷的時候都跑過一次四個階段,讓孩子們一次又一次的練習,慢慢地從刻意練習,累積到變成下意識的思考習慣,這是一個漫長的經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