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知合一的重要性,現代人都知道太多但做太少|目標
如果讀書是為了考試,那在考完試的那一刻,所讀的書已經可以忘掉了。
我記得我在大學畢業後兩年,搭捷運上班的路上,巧遇了以前班上的學霸,每次考試她總是全班第一,而我大概就總是在 80 ~ 90分之間徘徊,名次頂多有個 13 ~ 25 名(全班40位學生);遇到她那時,我一時興起,問了句:「對了,你還記得當初學組織管理學的時候,有提到一個名詞叫做控制幅度(簡稱控幅),是指一個專業的管理人,在一天之中可以跟幾個人認真用心的對談、討論工作嗎?」
永遠記得,問完這個問題後,她將視線從手機螢幕上離開,用一種很疑惑的眼神看著我說:「都畢業兩年了,為什麼需要記得這種東西,我考完試就忘了啊!?」
聽到學霸都這麼說了,我想一般同學們,肯定很多人也一樣考完試就忘了。
我很常分享的一個經典案子,是我在閱讀三國相關的典籍時,有看到了這麼一段。曹操其實在年輕的時候非常愛玩跟捉弄人,也並不是特別愛看書。而在他初出天下後,與袁紹有了一場經典的戰役 - 「官渡之戰」;這場戰爭中,曹操用不到兩萬的兵力,戰勝了十萬雄獅的袁紹大軍。故事的細節很精彩,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另行翻閱。
而在這邊要提到的一個小細節,則是曹操在與袁紹對戰的期間,才開始認真的拜讀孫子兵法,相比袁紹來說,根本就是晚了十年,因為袁紹家族顯赫、四世三公,從小就飽讀詩書,當然兵法書也是他必學的經典。但問題就在於,袁紹讀孫子兵法,目的是為了科舉考試,而曹操讀孫子兵法的目的只有一個,就是打贏一場影響他一生的戰爭。
最終,曹操透過了佯攻、詐敗、堅守、外交、斷糧… 等謀略交錯使用,最終達到了以少勝多的戰果,奠定自己軍勢,並徹底削弱袁紹的實力。
能用出來的知識,學了就要去用、去驗證、去反思;當我們學了馬上用出來,才會熟記於心,內化成為自己的智慧。否則知識只是知識,學了再多的知識而沒有透過實作而內話,只會徒增大腦的容量,還消磨了最珍貴的時間。
在台灣,非官方統計,單純就我自己及身旁許多上了課的朋友的觀察與統計,大概有 4百多萬人,非常熱愛學習。就是在一個機構單位學了一套系統之後,可能還沒花時間去內化,或者是在生命中用出來,就急著學下一套知識與系統。或是像我有一些朋友,很常會買電子書、線上課程,但是買了之後幾乎沒有一本電子書或課程是有真的認真看完的。
像這類的行為,我會稱之為因「知識焦慮」而衍生出的補償行為,這樣補償行為的背後,大概有幾種可能性的原因。
第一種狀態是對於自己未來的不確地性,可能是為了維持自己在職場上的競爭力、為了解決層出不窮的組織、團隊問題… 等等。簡單來說,就是透過相對較低的成本,來擴張自己的知識以及特定領域的認知能力。
第二種狀態是,想要掌握流行話題,進而能夠融入人群中,也就是「社交焦慮」。同樣的,掌握最新的商業知識、個人成長的資訊、身心靈產業的話題,這些都是所謂的「談資」,也就是說,其實他們的學習並不是真的要學習,而只是當身旁朋友在聊到特定的一些話題的時候,不要接不上話,總得要能回個:「啊!這本書我知道,我有買,就是在講什麼什麼,真可惜,我太忙了,還沒能完全地讀完它。」
接上了話題,也讓自己有個台階可下,不至於產生所謂的社交障礙。這樣取得談資的方式,成本低廉,話題廣度夠,其實也是很棒的投資。
所以,就上面的幾段故事來看,我們可以從學習這件事情上,看到隱藏在表象上的幾種不同的需求,分別是:
『為了達到解決特定問題的需求,比如說曹操學孫子兵法是為了打仗。』
『為了達到他方特定的資格或期待,以至於可以有好的學歷、收入、工作。』
『為了達到社交的需求,以至於可以有面子、有談資,能不落人後,甚至偶爾還可以帶話題。』
也就是「慾望目標」與「使命目標」兩大類別的目標差異。這兩類目標的描述,會在後續的文章做區分。
1
0 comments
One Muse
3
行知合一的重要性,現代人都知道太多但做太少|目標
One Muse 萬謬卡
skool.com/onemuse
歡迎你來到 One Muse 萬謬卡的學習型群組,One Muse 是一套富有哲學的系統觀,融合了顧問技術、教練對話、心理學...等的底層邏輯。協助人們用不同於過去的維度去思考眼前的問題,於是將看到不同的洞見以及解決方案,進而 - 成就,想成為的自己,在事業、財富、情感、家庭、健康上全面提升。
Leaderboard (30-day)
powered by